時間:2013-03-22來源:江西日報
編者按: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二十六屆“中國水周”。今年“中國水周”的主題是“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建設美麗中國。顯然,水利處于生態文明建設最突出的位置。建設水生態文明,必須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讓更多群眾分享水生態文明成果,以吸引社會各界更加積極地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支撐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擎起建設水生態文明大旗
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答本報記者問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就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態之基。生態文明,水利先行。水利部門如何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支撐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大發展?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
讓千千萬萬普通百姓享受到水生態文明成果
向全省推廣城鄉供水一體化“樂平模式”,讓農村居民喝上城市里的自來水;
大力整治農村水環境,未來10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村溝渠門塘疏浚、水系連通,農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今年啟動“百鎮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推動100多個中心鎮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
記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水生態文明與普通百姓的美好生活有著怎樣息息相關的聯系?
孫曉山:黨的十八大報告告訴我們,美好生活包括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包括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讓千千萬萬普通百姓享受到水生態文明的成果,這是建設水生態文明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反過來又是建設水生態文明的巨大推動力。
近年來,我們成功打造了城鄉供水一體化“樂平模式”,得到省委主要領導和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等領導的充分肯定。2012年,我們加大水資源執法力度,編制樂平市共產主義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今年9月,樂平自來水工程的三、四期工程將完工。屆時,樂平市農村自來水將覆蓋18萬戶近70萬農民,加上已覆蓋的城區20萬人口,城鄉一體化供水將在樂平市實現“全覆蓋”。這一模式還將向全省推廣。
針對農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情況日趨嚴重的現象,我們加大了農村水環境整治力度,以水庫、山塘水體污染整治,河道、溝渠疏浚溝通及水環境生態修復,自然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等項目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水環境整治。去年,在新余市渝水區、南昌市安義縣、南昌縣和景德鎮市浮梁縣分別選取了農村水環境整治試點并開展工作;同時,啟動了果業污染治理試點,在尋烏縣九曲灣水庫庫區將武漢大學茆智院士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三道防線理論搬用到山上,治理果業污染,確保水庫向縣城60000人供水安全。
記者:未來水利部門是否還將有更多的計劃,讓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水生態文明成果?
孫曉山:就城鄉供水一體化而言,我們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和改造任務,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鄉供水體系。就農村水環境整治而言,我們計劃未來10年全省基本實現農村溝渠門塘疏浚、水系連通,防洪、灌溉及排澇能力明顯加強,農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今年,省水利廳還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若干意見》,主動切入,強化頂層設計,推動100多個中心鎮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規劃城鎮防洪、河道治理、農田水利、集中供水、水土保持、水環境整治等六大工程。同時,以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以水量分配為突破口,推動城鎮水務一體化,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治理、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打造水生態文明城鎮。
以水生態文明支撐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大發展
制定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萍鄉市去年被授予“全國節水示范市”榮譽稱號;
去年籌備成立了“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積極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
正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力爭南昌市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
依托行業優勢,大力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加快水利經濟發展。
記者:今年水利部水資源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不是現代水利與傳統水利的一個分水嶺?
孫曉山:可以這么說。“可持續發展”是現代水利的主要特征。傳統水利通常是指工程水利,它著重于防洪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沒有意識到水利工程自身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保證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著眼于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崛起,提出了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構想;2009年12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目標的先決條件,也是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基本內容和先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堅持科學發展、保護“一湖清水”已經在全省水利系統深入人心,現代水利已成為水利人的統一認識,并開始了實際行動。
記者:建設水生態文明,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有哪些支撐作用?
孫曉山:近年來,水利部門以促進生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提高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為核心,以創新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水利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民生水利和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為重點,著力推進“三大樞紐”建設,建設“三大基地”,構建“三大體系”,切實保障“四個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江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2年,我們制定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萍鄉市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水利部驗收,被授予“全國節水示范市”榮譽稱號。同時,我們還籌備成立“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積極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聚集有志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深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美麗中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們正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力爭南昌市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2012年,省水利廳與南昌市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南昌打造核心增長極暨建設“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合作備忘錄》,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水利現代化,成為引領全省水利發展的核心和樣板;再以點帶面,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全省范圍的深入開展,為探索符合我國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條件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提供依據。
此外,我們還依托行業優勢,大力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開展涉水旅游項目的監管,加快水利經濟發展,壯大自身實力。
“一湖清水”是檢驗江西水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指標
鄱陽湖水利樞紐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調枯不調洪” 工程建設理念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江西在全國南方豐水區率先實行水量分配,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全省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三條紅線;
已建設“百大哨口工程”,100個水量水質監測站點組成一個完整的河湖監測監督網絡;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明顯,近十年來,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在280萬畝以上。
記者:記得早在2008年,您就提出水利人一定要擎起生態大旗,號召廣大水利干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這種理念在當時很有前瞻性。
孫曉山:黨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今年全國“兩會”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又進行了部署。
豐富優質的水資源是江西的一大優勢。江西的水絕大部分匯流到鄱陽湖,造就了美麗富饒的鄱陽湖平原。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母親湖”,不僅是江西的命脈,同時亦是長江中下游的“保護神”、“中華大地之腎”,更發揮著維系中國與世界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功能。鄱陽湖水質是全省水環境、水生態的“測試劑”。永遠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是江西水利戰略制高點,也是檢驗江西水生態文明建設一項最重要的指標。
記者:這些年,江西水利人在保護“一湖清水”上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
孫曉山:歸納起來有:一是鄱陽湖水利樞紐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調枯不調洪”理念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由國內知名院士專家領銜開展的樞紐“六大課題”研究成果通過驗收,《鄱陽湖區綜合治理規劃》通過水利部批復,規劃環評通過環保部審查,《鄱陽湖水利樞紐項目建議書》通過行業審查,并已報國家發改委。二是鄱陽湖水資源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江西在全國南方豐水區率先實行水量分配,并在此基礎上,劃定了全省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三條紅線,并全部分解落實到各設區市和有關取用水戶。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同時,建設“百大哨口工程”,即在五河和鄱陽湖重點河段界點重點建設100個水量水質監測站點,組成一個完整的河湖監測監督網絡,全面啟動了鄱陽湖水質水量動態監測。三是河道采砂管理走向規范有序。避免了無序、超量開采,生態環境和治安環境也大為改善。四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明顯。近十年來,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在280萬畝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4200多平方公里。五是加強河湖水生態修復治理。積極實施鄱陽湖濕地生態修復、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試驗,加強重要城市河湖水系連通和整治工程建設。
水利科技,
釋放建設生態文明正能量
江西水利加快“三大基地”建設透視
初春時節,共青城緊鄰鄱陽湖岸的一處工地上,各項工作井然有序……一個微縮版的鄱陽湖湖體及“五河一江”口門實體模型已基本成型。
在鄱陽湖中心小島蛇山島上,鄱陽湖水文水生態監測研究基地一座現代化的紅色穹頂小樓矗立湖邊,樓里設備齊全且先進,可自動進行水位、水量等監測。
昔日滿目瘡痍,今朝綠樹成蔭……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園把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統一作為最高價值追求,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園“三大基地”建設的加快推進,讓水利部門在促進水生態文明,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中激蕩出科技創新的浪潮。
用科技引領和支撐現代水利發展
江西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認為,鄱陽湖生態首先是水生態,如果沒有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配置和保護,如果沒有有效的水土保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特色將大為“失色”。
水利發展謀篇布局,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綠色大考中,用科技引領和支撐現代水利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提升行業水平,永遠保持“一湖清水”,是水利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江西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水利科技發展卻猶如行業中的一朵奇葩,綻放出耀眼的光彩:承擔了國家、部委級科技計劃項目10余項,經水利部、省科技廳和省水利廳組織驗收、鑒定的水利科技項目70余項,水利廳廳直單位有13項科技成果分獲大禹獎、中國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獎、省科技進步獎、省農科教獎。
以“三大基地”建設為標志,一批與鄱陽湖生態相關的水文情勢變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課題和項目,躍升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先導地位加快推進,為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釋放著科技的正能量。
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模式放大科研效應
優良的業績折射的是水利科技優越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江西水利系統著力構建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模式,將三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協調發展,并不斷優化,把科技成效做到最大。
以江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發展為例證,解讀這一模式,就不難看出其對科技發展的聚合效應。1999年,德安縣一座占地1200畝的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開始建設,這一科研基地設有18個地表徑流小區,還有先進的人工模擬降雨裝置,一套自動化數據采集管理系統,能夠實時動態地記錄顯示徑流泥沙過程數據、土壤水分變化數據以及氣象數據,具備長年觀測和實驗的條件。
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建設為江西開展水利科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水土保持科研數據的自動采集、現代農業坡耕地技術等一系列相關領域的項目和課題,在這里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像“梧桐樹”那樣,引來了眾多“鳳凰”,科研項目大大增加。作為一處設施較為齊全的科研基地,該園承擔了南方紅壤土侵蝕區水土流失狀況試驗研究工作,記載了持續10年的定位觀測數據。
產學研緊密結合,成為生態經濟發展的內動力
打造鄱陽湖綠色生態經濟這一“國家名片”,水利科技的任務更加繁重。近年來,江西水利科技發展把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統一,作為最高價值追求,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2010年10月開工建設的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包括野外監測系統、實驗研究系統、應用研究系統、支撐保障系統等,利用這一基地,能夠從水文、生態、環境等多學科對鄱陽湖進行深入實驗研究,將為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湖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水利科技基礎設施,該基地通過對鄱陽湖所反映的自然現象進行反演、模擬、試驗和驗證,揭示鄱陽湖的內在規律,為流域防洪安全、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運行調度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再如,核定五河及鄱陽湖水域的納污能力劃定排污總量控制紅線、鄱陽湖生態系統健康與水土保持的耦合機制研究、鄱陽湖沙山地區風力侵蝕監測與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等,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新課題,成為生態經濟發展的內動力,不僅需要大膽創新的構想,更需要“敢為天下先”的實踐勇氣。
鄱湖潮涌繪宏圖,波瀾壯闊舒長卷。放眼未來,江西水利人將用科技智慧續寫經典,支撐“一湖清水”永續留存,也為中國積累一部厚重的綠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