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1來源:南陽日報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丹江口大壩興建,到渠首定址淅川陶岔,祖籍廣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楚漢和南陽城、南陽人有過數次交集。作為國內水利水電工程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對舉國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張楚漢傾注了大量心血。而對作出巨大貢獻的16.5萬南陽移民,張楚漢更是念念不忘。
此次抵宛,張楚漢對渠首樞紐工程及水源地水質安全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考量。談及如何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這位已經81歲高齡的老人有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清醒。他說,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從目前看,無論是工程質量還是水源地保護等方面,都做得相當到位。然而,建成僅僅是起步,工程能否長期、安全、高效、友好地運行下去,后面任務相當艱巨。“作為水源地城市,在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工農業發展等方面,都要特別注意,一定要保證將來有水可調。”
“其次是要注意水質保護。”張楚漢認為,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已達II類標準,很好,但一定要長期保持。“水源地的水質保護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沿路水質安全。丹江流域面積大,水域寬,南陽人民任重道遠啊!”
對工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南陽人民,張楚漢飽含深情,更寄予厚望。他說,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南陽移民最多、被淹沒范圍最廣、環境保護任務最重、責任最大。“四川都江堰建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到現在還在發揮著非常好的作用。希望南陽人再接再厲,為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打造成一個世紀工程繼續貢獻力量,在中國水利工程歷史上樹起一座偉大豐碑。”
(記者 劉紀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