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31來源:水信息網
水信息網訊 近年來,滕州市緊緊圍繞“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這一目標,全面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加快推進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目前全市已啟用5個地下水源地,建成7處加壓水廠,日供水能力14萬方,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城鄉一體化供水人口已達到104萬人,保證了城鄉居民吃上干凈、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一、加強水源保護,夯實飲水安全基礎。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兩大重要水源地荊泉及羊莊水源地,其中荊泉水源地匯水面積1126平方公里,分布于滕州市、山亭區、鄒城市與平邑縣的16個鎮街,滕州境內233.9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東郭、龍陽、東沙河、北辛四鎮街,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資源量11.21萬方/日;現狀城鄉一體化飲水工程取水量8萬方/日,其余為農業、居民生活和少量工企業開采。羊莊水源地匯水面積711.8平方公里,分布于滕州市和山亭區的12個鎮,其中滕州境內237.4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羊莊、木石、官橋、柴胡店四鎮,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資源量16.43萬方/日,現狀開采量達11.2萬方/日,其中滕州城鄉一體化飲水工程3萬方/日,當地農業灌溉、居民生活開采4.43萬方/日、魯南化工園區企業開采3.77萬方/日。規劃到2015年在置換企業用水2.77萬方/日的基礎上,向滕州城鄉一體化飲水工程供水增加至6萬方/日,向棗莊新城區供水4萬方/日。近年來,堅持把水源地保護作為城鄉安全供水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嚴加管理和保護水源,有效保障了水質安全達標。
一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源地管理保護工作,市政府于2007年7月專門成立了水源地管理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并下發了《關于水源地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水源保護的決議》。同時,市政府又發布了水源地保護通告,建立了涉及部門和21個鎮街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了長效管理保護目標,認真落實晝夜巡查、水環境監測、重要情況報告等制度,為水源地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依法科學保護水源。委托山東魯南地質勘察研究院編制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調整及劃分技術報告》,將水源地劃分為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設立了123處保護界樁及宣傳標志牌,明確了保護區范圍。出臺了水源地保護區內不準挖沙取土、不準發展排污企業、不準發展規模養殖等五不準禁令。成立了荊泉水源地保護區稽查中隊,落實人員編制8人,實行24小時巡邏檢查,依法清理取締水源地污染源點,查處危及水源安全的各類違法案件。今年相關部門鎮街,先后10余次聯合執法,對荊泉、羊莊水源地保護區內污染源點進行集中清理取締,共清理廢舊塑料收購、清洗、加工業戶110戶,督促水源地保護區內恒仁工貿公司、辛化公司、東郭水泥廠3家企業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關停了3家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取締了2家小煉鉛生產企業,搬遷關停畜禽養殖單位11家,取締土小企業86家,有效保證了水源地水質安全。
三是實施工程生態治理。市政府先后投資7720萬元實施了清污分流、攔蓄補源、生態治理、小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并在荊泉水源地保護區栽植各類樹木10萬余株,實施了200畝的特級保護區植被綠化,實行生態養護、封閉管理,有效涵養保護了水源。在水源地周邊積極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積極提提倡農戶限用或禁用化肥農藥,加快普及農村清潔能源,累計發展沼氣示范戶6.3萬戶、太陽能綜合利用示范村103個,初步控制了面源污染。
四是優化配置保護水源。按照“優水優用”和“優先滿足飲用水需求”的用水原則,多方融資1.86億元建成了水庫及河水、礦井水、中水工業供水工程,目前工企業配置利用地表水3938萬方、中水1116萬方、礦坑水1379萬方。特別是利用地表水、中水置換兗礦魯化、國泰等企業取用的優質地下水源,用于城鄉一體化飲水工程,減少了地下水開采,節約和保護了優質的地下水源,得到了省水利廳及用水企業的認可,中央和山東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二、堅持科學規劃,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堅持把供水設施配套化貫穿于供水規劃建設全過程,科學統籌規劃布局,著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一是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我們把全市1485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標準編制了《滕州市城鄉一體化飲水工程規劃》,按照城鄉一體化供水要求,將全市劃分為1處城市管網延伸供水區和6處集中供水區,逐步建立“水量保證、水質達標、用水便利、水價合理”的一體化飲水安全網絡體系。“十二五”期間,規劃投資6.16億元,利用荊泉、羊莊等水源地,實施1處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供水和6處區域化集中供水工程,使全市1135個村(居)158.6萬人實現規模化集中供水,供水水質全部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
二是推進城鄉供水規模化發展。在2007年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后,抓住國家拉動內需的機遇,足額配套資金實施了9批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投資1.23億元完成了223個村25.22萬人的飲水安全工程。在此基礎上,為加快城鄉供水規模化發展,我市又投資1.82億元,建設水源廠和加壓配水廠7座,鋪設各類管道412公里,建成了覆蓋10個鎮街507個村的城市管網延伸工程,以及5個鎮146個村的集中聯網供水工程,全市城鄉一體化供水人口達到104萬人,成為全省縣級規模最大的城鄉集中聯網供水工程。
三是推進城鄉供水標準化發展。本著統一規劃、統一水質、統一水量、統一供水方式、統一供水服務、統一水價“六個統一”的原則,采用50年標準設計,按照城市供水要求建設,在每個區域供水中心,配套建設了加壓站、加氯站等配套設施,保證了城鄉飲水安全,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吃上了一樣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嚴格監督管理,按照基建程序,高標準組織實施。在材料設備選購方面,統一公開招標采購,選取規模大、質量好的生產企業,尤其是供水主干管道按城市供水管道標準,采用球墨鑄鐵管道,有效保證了材料設備質量;在施工建設方面,嚴格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嚴把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關,專門抽調20多名技術人員,深入工程現場全程監管,加強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有效保證了工程建設質量標準。
三、堅持規范管理,確保供水工程安全運行。一是健全供水安全管理責任機制。市政府出臺了《城鄉公共供水管理辦法》,對工程規劃建設、供用水管理、水源保護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明晰了供水工程產權和管護責任主體,成立了城鄉飲水安全領導小組和建設管理處,明確副科級單位城鄉供水中心為集中供水工程經營管理主體,并把供水安全管理列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內容。
二是健全供水安全投入保障機制。設立了公共供水工程維修專項基金,市財政每年列支460萬元,并從水費收入中提取10%,作為工程維修專項基金。投資3000萬元注冊成立了滕州市匯泉投資有限公司,積極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工程建設管理運行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是健全供水安全運行機制。堅持建管結合,注重實效,初步建立了市、鎮、村三級配套聯動的管理模式。市城鄉供水中心對集中供水工程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21個鎮街結合基層水利管理體制改革,落實供水管理職責,對全市1293名水管員實行培訓競爭上崗、擇優錄取,使市城鄉供水中心、鎮街供水管理站和村級水管員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建立了24小時應急搶修隊,成立了供水管理水政監察中隊,配備執法人員57名,堅持集中查、長期管,實行破壞供水設施、違章用水舉報獎勵制度,加大執法巡查力度,確保了工程規范安全運行。
四是健全合理水價形成機制。注重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確保讓供水工程惠及群眾。嚴格執行水價聽證制度,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免收水資源費及污水處理費,每方水費1.3元,比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價低1元,使農民用得起、工程能持續運行,并對水價、用水量定期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真正讓群眾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形成了“有償供水,以水養水”的良性運行機制。
五是健全水質安全保護機制。市政府投資580萬元,在市城鄉供水中心建成了全省縣級一流的水質檢測站,市城鄉供水中心又與北京理化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中科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在原檢測42項生活飲用水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升級,已具備106項指標檢測能力,通過了省級資質認定評審,成為魯南地區檢測能力唯一達到國家標準的單位。同時,在全市設立48處地下水位監測點,實行24小時實時監測,對水源地水廠供水進行取樣化驗,堅持日檢、周查、月報制度,水質合格率達到100%。在水源地、水廠設立視頻監控點39處,安裝無線報警設備34部,為保障水源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立體防控體系,并在供水主管網設立數據采集點90處,對管網壓力、流量進行實時監測,提升了安全供水保障、應急反應和突發事件快速處置能力,切實保證了供水工程正常運行、長期發揮效益。(滕州市水務局供稿)